環境保護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水利部5月17日在京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國務院近日正式批復《規劃》,對“十二五”期間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作出總體部署。《規劃》的出臺標志著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十一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提出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等戰略思想和戰略舉措,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了積極進展,成為自“九五”以來工作成效最顯著的5年。與2006年相比,2010年重點流域國控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的比例增加了13.4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下降了16.9個百分點。但也要看到,水環境形勢依然嚴峻,2010年重點流域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斷面比例比全國低11.3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比全國高5.6個百分點。同時,“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仍將快速發展,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面對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新形勢,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水利部等部門以及重點流域省(區、市)人民政府,歷時兩年,編制完成了《規劃》。
《規劃》以“削減總量—改善質量—防范風險”為主線,提出了“以流域—控制區—控制單元三級分區體系為框架,以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為依據,以污染物總量減排為抓手,以規劃項目為依托,以政策措施為保障,綜合運用工程、技術、生態的方法”的綜合防治戰略,制定了水污染防治目標:到2015年,城鎮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到功能要求;跨省界斷面、污染嚴重的城市水體和支流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重點湖泊富營養化程度有所減輕,水功能區達標率進一步提高;滇池湖體水生態系統明顯改善;遼河流域率先由污染治理轉入生態恢復階段;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入河總量持續削減;水環境監測、預警與應急能力顯著提高。重點流域總體水質由中度污染改善到輕度污染,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降低8個百分點。松花江流域總體水質由輕度污染改善到良好;淮河流域總體水質在輕度污染基礎上有所改善;海河流域重度污染程度有所緩解;遼河流域、黃河中上游流域總體水質由中度污染改善到輕度污染;太湖湖體維持輕度富營養化水平并有所減輕;巢湖湖體維持輕度富營養水平并有所減輕;滇池重度富營養化水平改善到中度富營養化水平,力爭達到輕度富營養化水平;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流域總體水質保持良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流域總體水質保持為優。重點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入河總量持續削減,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較2010年削減9.7%;氨氮排放總量削減11.3%。
為適應新形勢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規劃》設置了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提高工業污染防治水平、系統提升城鎮污水處理水平、積極推進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建設、加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提升流域風險防范水平六大重點任務。
這位負責人指出,《規劃》充分體現了“十二五”時期水污染防治的4個轉變。一是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管理模式轉變。二是逐步由以常規污染物為主向多種污染物并重轉變。三是逐步由單一控制向綜合協同控制轉變。四是逐步由總量控制為主向全面改善環境質量轉變。環境保護部將積極聯合有關部門,根據職能分工,落實各項規劃任務,嚴格執行規劃實施情況考核制度,對考核不達標的地方暫停項目環評審批,全面組織和扎實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