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上海市低碳發展轉型和奠定碳排放達峰基礎的關鍵時期。日前,《上海市節能和應對氣候變化“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由市政府正式印發實施。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總體部署、《規劃》在總結分析已有工作成效經驗、對標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以能耗和碳排放總量及強度雙控為統領,以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結構優化為關鍵,以強化法律約束和完善市場機制為保障,以節能低碳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全社會共同參與和監督推進為基礎,有效控制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全面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在全國率先形成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一、六條基本思路
一是深化強化總量和強度“雙控”;二是繼續堅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并重;三是協同推動節能低碳和污染防治;四是全面實施國際先進水平對標;五是持續完善引逼結合機制制度;六是進一步強化全社會多方共治。
二、主要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能源消耗、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得到有效控制,為本市盡早達到碳排放峰值奠定基礎;主要用能領域的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用能強度明顯下降;主要工業產品單位能耗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能源結構進一步低碳化,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占比持續上升;節能低碳技術應用加快推進,節能低碳產業快速發展;碳匯能力進一步增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明顯增強。
具體目標:提出了總體指標4項、能源低碳化指標5項、增強碳匯指標2項;明確了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全市16個區的能源消費總量、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控制目標,以及電信業和建筑領域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控制目標。
4項總體指標均為約束性指標。其中,全市能源消費總量凈增量僅970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速僅1.65%,是全國所有省級行政區中的最低值。全市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在25000萬噸以內,是全國唯一一個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的二氧化碳總量控制目標。17%的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率和20.5%的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均為全國最嚴要求。
能源低碳化指標方面,2020年本市光伏和風電裝機預計達到80和140萬千瓦,分別為2015年的2.8和2.3倍,在非化石能源資源較為有限的情況下,力爭將本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5%左右。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進一步提高。
增強碳匯指標方面,本市新增碳匯能力將達到60萬噸二氧化碳/年,森林覆蓋率將達到18%,比2015年提高3個百分點。
各領域和各區指標方面,工業領域提出了規上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凈減少180萬噸標準煤的目標,這是節能規劃總量控制目標中首次提出負增長目標,。交通運輸業能源消費總量凈增量為380萬噸標準煤,在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航空等領域用能需求加快增長的大背景下,該目標對本市交通領域節能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筑領域繼續堅持以能耗強度控制為主,要求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在“十二五”已經較大幅度下降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各區的能源消費量控制目標均比全市略為寬松,主要考慮為各區經濟發展留出一定空間。能耗強度控制目標方面,除浦東新區和崇明區與全市水平持平外,其余各區下降率目標均略低于全市水平。碳排放方面,對工業領域和郊區提出加大煤炭消費控制力度的要求,因此碳排放強度指標比對應的能耗強度指標高1個百分點。
三、六大重點任務
1、繼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產業結構方面,一是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不斷完善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制造業支撐的新型產業體系;二是嚴格控制重化工業發展規模及能耗,原則上限制新增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實現鋼鐵行業、化工行業總體規模和用能總量明顯下降;三是加大落后產能調整力度,推動普陀桃浦、浦東合慶等50個重點區域3500家企業調整,實現園區外四大工藝(鍛造、鑄造、電鍍、熱處理)生產點等行業總量減半,基本完成有色金屬冶煉、再生鉛再生鋁生產、磚瓦、建筑陶瓷等行業整合。
能源結構方面,一是明顯削減煤炭消費總量,全面完成集中供熱及熱電聯產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替代和燃煤小灶爐關停,并對發電、鋼鐵、化工三個煤炭集中消費行業的全部七家用煤企業進行年度目標分解和考核,探索通過發電權交易等方式降低本地煤電機組發電量,鋼鐵行業逐步減少直接燃燒和煉焦用煤,化工行業嚴格控制原料用煤;二是提高低碳能源比重,在發電、供熱、交通等領域增加天然氣應用,有序增加市外來電用量,進一步加大風電、光伏、光熱、生物質等非化石能源開發利用力度。
2、持續提升重點領域能效水平
工業領域。聚焦鋼鐵、化工、電力等高載能行業,推動鋼鐵行業發展以廢鋼為原料的電爐短流程工藝,推進化工行業優化乙烯生產原料結構,推進電力行業實施燃煤發電機組節能環保改造。各行業持續開展專項節能改造。
交通領域。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堅持并完善小客車管控政策,繼續鼓勵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加大充電設施建設力度,加強智能交通建設和交通需求管理力度,鼓勵發展拼車、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等共享出行模式。持續優化線路組織和運輸方式,淘汰老舊飛機、船舶和車輛,全面完成鐵路電氣化改造。大力推進交通樞紐、場站節能改造和清潔能源替代。
建筑領域。新建建筑方面,新建民用建筑全部嚴格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其中單體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和國家機關辦公建筑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同時加強綠色建筑標準執行的全過程監管,引導建筑在綠色設計的基礎上實現綠色運行。既有建筑方面,繼續大力開展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推廣適宜本市的節能技術和高效產品,制定公共建筑節能改造適宜技術推廣目錄;加強建筑設備節能調適,完善建筑運行的節能管理。切實發揮公共機構的引領作用,在公共機構、商業商務樓宇和旅游飯店領域持續開展示范創建工作,進一步加強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和能效對標管理。嚴格控制新建數據中心,確有必要建設的,必須確保數據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值優于1.5。全面推廣裝配式建筑,創建國家住宅產業現代化示范城市,加大全裝修住宅推廣力度。
3、控制農業和廢棄物處置溫室氣體排放,提升碳匯能力
控制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推廣低碳循環生產方式,深入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降低廢棄物處置溫室氣體排放,大力推進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有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到2020年,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實現零填埋。加強城市碳匯建設,到2020年,基本形成“環形放射狀”的基本生態網絡空間體系框架,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8%。促進崇明東灘濕地生態修復與保護,提高本市重要濕地的管理水平。
4、全面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提升城市防汛能力和農業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強化能源和水資源供給保障,加強交通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升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基礎能力,完善風險管理和預警體系,建立多層次應急預案及氣候變化災害風險分擔機制;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基礎研究,建立氣候變化數據共享平臺和機制。
5、建設低碳社會
加大宣傳力度,依托節能宣傳周、低碳日、無車日、地球日等開展節能低碳主題宣傳活動,引導廣大市民從衣、食、住、行、用等多方面踐行低碳,針對個人低碳行為探索建立綠色低碳積分機制。推廣節能低碳產品,鼓勵購買使用節能家電、燃氣灶具和高效照明燈具,深入推廣應用能效標識制度,建立完善低碳產品認證和碳標識制度。實施試點示范工程,持續推進低碳發展實踐區、低碳社區和低碳工業園區創建。
6、大力發展節能低碳產業與技術
發展壯大節能低碳服務產業,加快發展碳核查、碳資產管理、碳審計等服務企業,發展一批具備系統總集成總承包服務能力的專業節能服務公司,培育一批具備國內乃至國際影響力的節能服務品牌企業。大力發展節能低碳裝備制造業,推進關鍵技術攻關和應用,引導形成技術研發、示范應用和產業化聯動機制。
四、六項重要機制制度
1、嚴格實行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將全市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及強度指標分解到主要用能領域和各地區,將煤炭消費控制目標分解到全部7家重點用煤企業,每年進行考核評價,并建立新上重大用能項目與各區、部門能耗總量分解指標掛鉤機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實現新增項目節能審查閉環管理。
2、完善強化重點單位節能控碳管理制度。堅持實施重點用能單位、重點碳排放單位的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和溫室氣體排放狀況報告“雙報”制度,健全完善全市統一的能耗監測信息平臺。實施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目標監督管理,推進重點用能單位落實健全能源管理機構、設立能源管理崗位、開展內部能源審計和計量管理等相關工作。
3、全面實施能效領跑者和對標達標制度。定期評定發布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終端用能產品、用能企業名單和公共機構名單,樹立能效“領跑者”。推動各類用能單位與本領域能效“領跑者”進行能效水平對標,制定追趕達標行動方案。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為抓手,要求所有新建項目單位產品(產值)能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深入推進碳交易和合同能源管理。做好與全國碳市場的銜接,進一步深化本地碳市場,努力將上海建成全國重要的碳交易平臺和碳金融創新中心。進一步加大對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財政支持力度。在公共機構率先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政府機構按照合同能源管理合同支付給節能服務公司的支出,視同能源費用支出。
5、完善綠色投融資機制。組織推動相關金融機構和企業發行綠色金融債券和綠色企業債券,支持開發綠色債券指數、綠色股票指數以及相關產品,在政府產業類扶持資金中將綠色低碳技術和相關企業列為重要支持對象。推廣發展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權益抵押融資模式,探索節能低碳項目未來收益權、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碳排放配額等抵押貸款等方式。
6、實施節能低碳技術和產品推廣機制。建立低碳技術和產品評價導則,定期開展低碳技術遴選和評定,發布《上海市節能低碳技術和產品目錄》和應用案例。建立節能低碳技術與產品推廣平臺,組織建設低碳技術應用示范中心。
五、八項保障措施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二是完善法規政策;三是增加政府資金投入;四是加強標準體系建設;五是強化監督執法;六是加強人才隊伍和基礎能力建設;七是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八是擴大國內外交流合作。
六、“數”說節能低碳舉措
3500——在“十二五”實施淘汰項目4296項的基礎上,“十三五”再實施3500項。
責任編輯:陸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