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像海綿一樣有彈性,下雨時“吸、蓄、滲、凈”水,相對干燥時又可以“釋放”水分;突遇強降水時“坐船看海的”現象再也不會出現……日前,浙江省杭州市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出臺實施意見提出,通過統籌建設城市水系統、園林綠地系統、城市道路系統、建筑與小區系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同時,確立了比國家標準高5個百分點的工作目標——建成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5%。
據杭州市建設委員會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市海綿城市建設將堅持“示范先行、四周輻射、點線成面、全面覆蓋”的總體思路,抓好典型示范、明確建設任務、落實建設控制手段。
杭州市將推進濱江區“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建設,著力打造“人與水生態和諧”的海綿城市與智慧城區建設典范,探索總結新舉措、技術新手段、管理新政策、資金籌措新模式等,指導全市海綿城市建設。從2016年起,市區各類新區、園區、開發區的開發建設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建成區結合棚戶區(危房、老舊小區)改造整治、城市有機更新等項目建設,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推進建成區的整體治理。加快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制定建設規劃、實施計劃以及建設項目管理規定、政策和措施,各區政府(管委會)和市各有關部門編制并實施本區的海綿城市建設“五年規劃”、“三年滾動計劃”和年度計劃,將保障措施、技術標準落實到具體項目,確保海綿城市建設控制目標實現。到2018年,濱江區達到住房城鄉建設部試點海綿城市建設考核要求;到2020年,20%以上的城市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到2030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
根據該意見,杭州市要實現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5%的目標。該市明確了四大建設任務,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實現雨水可控可利用。
新建改建海綿型公共建筑和小區住宅,實現雨水源頭控制。鼓勵公共建筑與小區住宅采用綠色屋頂、雨水花園等低影響開發模式,因地制宜地規劃建設蓄存雨水的景觀水體和相應設施。新建公共建筑和小區住宅,可結合綠色建筑建設,建設綠色屋頂或屋頂花園,增加雨水滲透、凈化和收集利用設施;既有公共建筑與小區住宅,可結合實際情況,遵循“施工簡便、設置靈活、維護簡單、經濟高效”的原則,對建筑屋頂、建筑與小區周邊綠地以及景觀水體等實施低影響開發改造。小區非機動車道和地面停車場,采用透水性鋪裝,增加雨水自然滲透空間;下沉式綠地、雨水濕地和蓄水池可結合小區綠化和景觀水體進行建設,充分發揮雨時調蓄、旱時綠化灌溉功能。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綠化灌溉、景觀水體補充和道路清洗保潔等。
優化城市綠地與廣場建設,增強雨水滲透吸納能力。結合周邊水系、道路、市政設施等,對城市綠地與廣場統籌開展豎向設計,以消納自身雨水徑流,并盡可能為周邊區域提供雨水滯留、緩釋空間,提高區域內澇防治能力。結合景觀要求和群眾活動需求,采取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等低影響開發技術,提高城市綠地與廣場的雨水滲透能力,增加雨水調蓄、凈化功能,有效削減地表徑流峰值和流量,并對雨水資源進行合理利用。
改善城市道路排水,有效削減雨水徑流。轉變道路建設理念,統籌規劃設計符合低影響開發技術要求的道路高程、道路橫斷面、綠化帶及排水系統,變快速匯水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道路對雨水的滲滯能力。對已建道路,通過路緣石改造、增加植草溝、溢流口等方式將道路雨水徑流引到綠地空間;對新建道路,應結合紅線內外綠地空間、道路縱坡及標準斷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統布局等,優先采用植草溝排水。對紅線外綠地空間規模較大的道路,結合周邊地塊條件設置雨水濕地等雨水調節設施,集中消納道路及部分周邊地塊雨水徑流。對自行車道、人行道以及其他非重型車輛通過路段,優先鋪裝滲透性材料。
加強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發揮水體調蓄功能。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嚴格落實藍線管理規定,有效保護現狀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城市自然水體,合理確定城市水系的保護與改造方案,使其滿足海綿城市建設控制目標與指標要求。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水體和雨水濕地、坑塘等設施調蓄和凈化初期雨水,并與城市雨水管渠系統、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及下游水系相銜接。嚴禁隨意填埋河道水系,有條件的地區要恢復已填埋的河道,強化水系溝通,保護現有濕地,對城市水系進行水質凈化、流速緩滯,并充分考慮河湖水體的水量和水位需求,保證城市防洪排澇需要的過水流量和調蓄庫容。
責任編輯:付鵬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