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用天然氣替代煤炭, 發展公共交通, 征收燃油稅和交通擁堵費
倫敦“霧都”的綽號,其實是污染造成的
英國首都倫敦曾有個綽號“霧都”,現在來解釋就是倫敦常被霧霾籠罩的意思。1905年7月26日,英國舉辦的公共衛生大會上科學家亨利·安托萬·德沃提交的論文上最早提出“smog”(霧霾)這個詞,在這之前沒有專門的詞匯表示嚴重空氣污染,人們常用“豌豆湯”表示倫敦的空氣污染,因為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顆粒物的濃度達到一定數值后,空氣呈黃褐色并有粘稠感,恰似豌豆湯。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一百年屬工業革命的高峰期,當時的能源主要是煤炭,工業化發展讓英國消耗了大量煤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硫和顆粒物等空氣污染物質,倫敦人口密集,經濟產值高,自然也就長期被霧霾籠罩。《紐約時報》1871年曾發文稱“倫敦市民周期性地生活在濃稠的煙霧里”,倫敦霧霾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導致很多市民死亡。
針對空氣污染問題,英國早在1853年就頒布了《削減煙霧法案》,1891年還出臺了《公共衛生法案》,但由于起初空氣污染并沒有造成嚴重的死亡事件,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也就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這兩個法案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
1952年12月,倫敦霧霾發展到歷史上最嚴重的時期,當時媒體報道稱,這次霧霾導致4000多人過早死亡,在之后的幾個月又有8000人因空氣污染過早死亡。當時的霧霾究竟有多嚴重?我們還是用數據說話。英國《衛報》2014年4月11日發表的一文指出,倫敦霧霾嚴重期間的空氣質量指數在150左右。比照來看,當時倫敦的霧霾實際上還不算太嚴重。
這一重大空氣污染事件爆發后,政府不得不決定暫停火車、汽車的行駛,取消一些公共活動。這一事件也倒逼政府通過了《1956年純凈空氣法案》,該法案禁止在倫敦等城市使用有煙煤,把居民生活用熱源由煤炭改為電和天然氣,并把發電廠遷出城區,加高煙囪。《1956年純凈空氣法案》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治理空氣污染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法律文件,對后來其他國家預防和治理空氣污染起到了很大的借鑒作用。
汽車普及后,它成了英國治霾的重點對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汽車普及起來,倫敦因汽車燃油燃燒造成的空氣污染份額越來越大,機動車尾氣取代了過去煤炭的地位,成為倫敦空氣污染的主要排放源。根據倫敦市政府發布的《倫敦空氣質量戰略2011-2015》,2011年,倫敦PM10總量中78%來自交通,13%來自企業天然氣燃燒,1%來自家庭天然氣燃燒,8%來自其他途徑。氮的氧化物的排放總量中68%來自交通,26%來自企業天然氣燃燒,5%來自家庭天然氣燃燒,1%來自其他途徑。
可見,當一個城市的私家車有了一定的普及率后,城市空氣污染主要排放源便是機動車。為此,英國采取各種手段,限制機動車上路數量,減少機動車尾氣排放。
首先是征稅。英國對機動車和燃油設置了多種稅,包括車輛消費稅、汽車運輸稅、車輛稅、燃油稅等。
英國從1908年就出臺了燃油稅,用稅收治理環境污染,以達減少燃油消耗的目的。為了鼓勵人們使用公共交通,英國對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的燃油免征燃油稅。另外,農用燃油也免征燃油稅。2009年,英國燃油稅稅收總額為300億英鎊(含增值稅)。根據2012年1月1日的稅率,汽油、柴油、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的燃油稅統一為每升0.6097英鎊。
再有就是征收交通擁堵費。城市的機動車保有量過大,道路供給就相對不足,就會出現交通擁堵問題。當機動車堵在路上,會消耗更多的燃油,給空氣帶來更多的污染。倫敦從2003年2月17日起征收交通擁堵費,征收的區域從北按順時針依次是本頓維爾路、老街、商業街、塔橋路、大象城堡路和尤斯頓路圍成的城區,這一區域叫“交通擁堵收費區”,它囊括了整個倫敦金融區和商業娛樂區,收費區的工業單位很少。
倫敦交通局2007年6月的一份報告顯示,根據長期監測,征收交通擁堵費后,征費區內的應征費車輛比征費前減少了30%,而出租車、公共汽車、尤其是自行車的數量卻明顯增加。報告稱,如果不征收交通擁堵費,倫敦中心地區的車速會從2003年初的每小時17公里下降到2006年的11.5公里,相當于駕車時間節省了30%的時間。在2003年到2006年期間,氮的氧化物排放量下降了17%,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3%,PM10的排放量下降了24%。
倫敦還大力提倡市民騎自行車綠色出行,倫敦市前市長鮑里斯·約翰遜(現任外交大臣)以身作則,帶頭騎自行車上下班。倫敦投入巨資不斷開辟自行車專用車道,并著手建設“自行車高速車道”,力圖在10年內讓倫敦市民騎自行車的出行率翻一番。
倫敦還采取鼓勵使用小排量汽車、新能源汽車、節能型住房等措施,多管齊下,徹底甩掉了“霧都”的帽子。倫敦的空氣質量指數2013年大部分時間在30以下,最高的9月10日也僅為47,全年空氣質量按中國的標準均為“優”。
法國:獎勵騎自行車,降低車速,機動車單雙號限行
巴黎市長說:我們這個大城市將實現無私家車通行
法國首都巴黎大區有1200萬人口,占法國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巴黎的GDP占法國GDP總量的三分之一。由于人口密度大,消耗能源多,排放多,導致空氣污染物很難消散。
巴黎的空氣污染物主要來自交通和取暖,其中道路交通貢獻了二氧化氮排放總量的80%,貢獻了PM10排放總量的30%;取暖貢獻了二氧化氮排放總量的20%,貢獻了PM10排放總量的25%。另外,巴黎有39%的PM10是由外地通過大氣飄浮到巴黎的。
在過去20多年里,法國采取了很多措施治理環境污染,空氣質量得到很大改善。為降低排放,巴黎大力推行自行車和公共交通,在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間,巴黎城區機動車流量減少了25%,加上其他輔助措施,這10年間巴黎的二氧化氮排放減少了30%,PM10排放減少了35%。
巴黎從1997年10月1日開始就推出了機動車限行方案,這項措施對減少高峰期有害氣體排放量的作用效果顯著。機動車單雙號輪流上路,但機動車單雙號上路只在PM10和臭氧污染超過警戒線時實施。
2007年,巴黎投放了10000輛公共自行車,設置了750個站點,巴黎的公共自行車吸引了22.4萬名會員,騎自行車的人數增加了41%,每年使用公共自行車總次數達1.3億次。在巴黎騎自行車的人中,三個人里就有一人騎的是公共自行車。從2009年3月21日開始,巴黎市政府推出自行車補貼政策,市民每購買一輛400歐元以下的自行車,政府按購車款的25%給予補貼,并為使用電動自行車的市民免費提供充電裝置。企業購買自行車同樣可以獲得補貼,但最多補貼10輛。
巴黎市長貝特朗·德拉諾埃說:“在我們這個年代的大城市,將實現無私家車通行。”
空氣污染帶來巨大的經濟成本
2013年12月30日,法國空氣質量跨部委員會正式向公眾公布了《改善空氣質量應急方案》,該方案提出了改善空氣質量的38項措施。環境、可持續發展和能源部部長菲利普·馬丁說:“我們必須減少空氣污染帶來的災害。這是個環境問題,是公眾健康的籌碼,空氣污染每年讓數萬人過早死亡。從全國范圍來講,空氣污染帶來巨大的經濟成本,該成本支出每年在200億到300億歐元之間,其中10億歐元直接由醫療保健系統承擔。”
根據《改善空氣質量應急方案》,巴黎提出了改善空氣質量的進一步措施,從2014年1月10日起,巴黎周邊公路的限速由每小時80公里降到每小時70公里,以減少油耗,降低排放。為減少私家車上路,巴黎還鼓勵居民拼車,并為拼車者提供網絡平臺,使市民更容易組成拼車車友。
《改善空氣質量應急方案》還提出繼續擴大公共自行車的規模,增加公共自行車的投放數量,增設自行車專用車道,擴建公共自行車停車點,延長公共自行車的免費使用時間。《方案》還把巴黎的對自行車的貨幣補貼政策推廣到全國,用財政手段引導人們綠色出行。該政策由雇主為騎自行車上下班的員工按行駛里程實施貨幣補貼。
此外,法國研究機構還不斷發布研究報告,告訴人們污染的危害事實,引導人們少開車,多使用公共交通或自行車。
根據《費加羅報》2013年9月11日的報道,巴黎衛生實驗室的一項研究表明,汽車駕駛室內的空氣污染比道路上更嚴重。汽車內揮發性的有機化合物(COV)會產生對喉嚨和眼睛都有害的刺激性物質,導致頭痛和頭暈。汽車內的甲醛不但會刺激呼吸道和眼睛,還會致癌,是高風險污染物。汽車內的醭是一種霉菌,可引起過敏,導致哮喘、鼻炎和結膜炎。該項研究還證實,行駛同樣的路程,汽車駕駛者比騎自行車的人吸入的有害物質濃度更高。
法國政府2013年10月4日發布的《空氣污染與健康:社會成本》顯示,法國1996年因MP10導致過早死亡的人數是32000人,2000年因PM2.5導致過早死亡的人數為42000人,而細微顆粒物主要來自道路交通。
當然,任何政策的實施必須有法律做后盾,沒有法律的懲罰,在利益的誘惑下很多人就會放任自己的行為。法國政府嚴厲制裁超標排放單位和個人。日前,法國檢方已對雷諾汽車公司發起調查,因為該公司涉嫌排放欺詐,法院已指派三位法官審理該案。
經過多年的努力,巴黎空氣質量大為改觀,但二氧化氮、顆粒物和地表臭氧含量仍比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標準高。世界衛生組織編制的《空氣質量準則》規定見本版1月14日報道。
在2015年全年,巴黎有16天屬于嚴重空氣污染,主要發生在春季,空氣污染物主要是氨,而這些氨是巴黎周邊農田春耕使用化肥所致,加之氣象條件不利空氣對流,這些氨聚集在巴黎上空形成空氣污染。
紐約:禁燒垃圾, 降低取暖溫度, 出臺排放監管法規
1966年,紐約這樣應對一次霧霾事件
1966年11月,紐約市氣溫比往年偏高,11月20日在東海岸上空形成暖氣團,暖氣團像一個蓋子蓋住了紐約市,阻礙了紐約市的正常大氣流動,使地表暖空氣不能上升。這種氣象現象并不少見,如果有一股冷空氣就可以把暖氣團吹散,讓市區的污染空氣消散開來。可當時從加拿大南部來的冷空氣遲到了,導致暖氣團持續籠罩在紐約市上空,空氣中的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濃度聚積起來形成霧霾。
11月25日上午11點25分,政府通過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發布空氣污染警報,要求市民和企業減少排放,建議有呼吸和心臟疾患居民待在家中不要外出,關閉所有垃圾燃燒爐,改用填埋方法處理垃圾,并要求居民盡量不使用私家車外出,把取暖溫度下調到16℃以下。
紐約市民積極響應政府的處置措施,紐約住房局對303棟公寓樓的檢查發現,市民都把取暖溫度降到16℃以下,并停止了垃圾焚燒;獨立住房居民也大都自愿停止垃圾焚燒,降低取暖溫度。
11月25日夜下起了雨,冷空氣在11月26日上午9點來到紐約市把霧霾吹散,中午時分解除警報。
紐約市政府隨后發布的針對此次霧霾的調查報告稱,燃煤、汽車排放和單元樓垃圾焚燒是這次霧霾的主要成因。
醫學專家倫納德·格林伯格在1967年10月27日的《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紐約市1966年11月霧霾7天時間里平均每天比空氣質量正常時多死亡24人,這次霧霾共造成168人過早死亡,這不包括霧霾導致的慢性疾病的過早死亡人數。
霧霾給城市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關閉垃圾焚燒廠就要增加垃圾運輸車輛和掩埋垃圾的環衛工人,納稅人就要為此多納稅。霧霾也讓一些富裕市民逃離,讓城市發展失去活力。所以說,那些沒有經濟能力遠走高飛的窮人受到霧霾的傷害更大。
霧霾事件引起總統的高度重視
由于1966年的這次霧霾發生在紐約市,那里云集著很多媒體總部和公眾人物,霧霾問題很快成為全美國關注的焦點。當時的聯邦公共衛生局空氣污染處處長弗農·麥肯茲說:“這次霧霾是一次警告,告訴我們將要發生什么。如果我們現在不采取措施,霧霾將頻繁發生,而且會更加嚴重,區域更加廣泛。”
1966年12月,《紐約市政法規》加強了對空氣污染管控,出臺了當時被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嚴厲的空氣污染控制法規。紐約市還新增加了36個空氣質量監測站,并花費18.1萬美元購買了一套計算機系統用于空氣質量監測分析計算,其中10個監測站與計算機中心聯網,每小時向計算機中心發送數據,其他監測站則需要人工收集數據然后拿到計算機中心分析計算。
1966年12月,紐約州、新澤西州、特拉華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州長們緊急磋商,聯手治理空氣污染,都表示要在本州出臺更嚴厲的限制排放法規,通過財稅手段逼迫企業降低排放。
經過紐約市和周圍各州的努力,雖然紐約市在1967年和1970年再現霧霾,但嚴重程度比1966年的霧霾要輕得多。
這次霧霾甚至引起美國總統的高度重視,他呼吁國會立法管制空氣污染物的排放。1967年1月,約翰遜總統在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用大量篇幅闡述空氣污染問題,他說:“兩個月前,垃圾焚燒廠、工業排放、發電廠、汽車排放等嚴重污染了紐約市的空氣,把1600萬紐約市民包圍其中。在霧霾延續的4天時間里,大街上的人吸入了有毒空氣而損害了他們的健康;即使那些待在室內的人也由于缺乏防護設備無法避免有毒空氣進入室內。大約有80人直接死于這次霧霾,數以千計的患有呼吸疾病的人滿懷恐懼度過了這4天。謝天謝地,大風終于把霧霾吹散,結束了這場突發性危機,紐約市民重新呼吸到了‘正常’的空氣。但是,紐約市的‘正常’空氣和許多大城市的空氣一樣,里面有汽車、飛機、工廠、發電廠和公寓樓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有機化合物等污染物質。雖然這些有毒物質在大多數日子里不像紐約市那次霧霾那樣帶來災難性的危害,但它們卻一直悄悄地毒害著暴露在空氣中的任何東西。”
美國國會積極響應總統的建議,很快通過了《空氣質量法案》。在針對該法案的辯論時,參議員艾德蒙·馬斯基說:“紐約市的嚴重霧霾警告我們,如果沒有新的技術替代目前的內燃機,我們的城市未來會變成什么樣子?”
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和對自己行為后果的檢視是逐步深入的,任何一個治理空氣污染的法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步到位。美國聯邦政府在1970年又出臺了一個《清潔空氣法案》,對固定排放源和流動排放源進行了嚴格的限制;1990年出臺了《清潔空氣法案修正案》,對空氣質量控制提出了更嚴格的標準,并賦予聯邦政府對空氣質量監管的更大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