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一項深遠的承諾,但是否可信呢?
歐盟承諾的減排目標是此次巴黎大會上最為深遠的承諾,如果該目標能完全實現,歐盟可以說它為防止全球變暖——氣溫升高2攝氏度這一安全門檻提高了50%以上的可能性。因為歐盟28個成員國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十分之一——是僅次于中國和美國的全球第三大排放體。但也有人質疑,該減排計劃是否真的可信。
即使不做新的努力,歐盟自身的分析表明到2030年其碳排放將下降三分之一——如果到2030年其排放交易系統的碳價格達到35歐元/噸,2050年達到100歐元/噸。當然這已超過市場預期,將碳價格提高到這一水平勢必會受到產業游說者的抵制,他們過去曾經抵制過歐盟委員會的承諾。要達到減排目標,歐盟需要在國家和歐盟層面協調相關政策措施,有可能重新審視歐盟后2020年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立法。
歐洲民意測驗持續顯示公眾積極支持國家能源組合中增加風能和太陽能比重。對于能效提升的資金規劃也受到廣泛歡迎,能效提升可以減少建筑溫室氣體排放的40%。但在化石能源協調行動之后,國家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的既定目標比2030年歐盟目標有所下降。殼牌、英國石油、托塔爾和挪威國油等公司希望溫室氣體排放通過單一的“技術中立”溫室氣體目標降低,這會鼓勵燃料從煤炭轉換為天然氣。但環保人士表示,這將增加歐盟能源組合中天然氣的比重,而減少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的支持。而且2030至2050年要求的碳減排也會相應變得困難、成本升高。同時,歐盟將于巴黎大會之后宣布土地使用和森林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否納入2030年計劃。一些研究者稱,這樣做會將歐盟2030年減排目標從40%降低到36%,因為砍伐森林用于生物能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當遇到反對時,歐盟委員會經常會在氣候措施上邊掛。過去5年,布魯塞爾不斷遇到阻力——英國針對能效產品組織的活動、北美為瀝青砂舉行游說、航空產業抗議航空碳收費等。部分原因在于歐盟成員資源、傳統和利益的分歧。例如波蘭90%的能源來自于煤炭,政治層面認為減碳是對其經濟和能源安排的威脅。其鄰國德國正在進行痛苦的能源改革,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完全脫碳,同時放棄核能;盡管如此,在德國汽車產業生機勃勃的情況下,默克爾仍努力控制歐盟燃料效率目標。
歐盟在氣候談判進程中有過積極成果,與1990年相比,歐盟成員國碳減排九分之一。歐盟對巴黎氣候大會上的任何決議無疑起著重要作用。
日本——核之殤下的平庸計劃
盡管1997年曾經作為峰會的主辦國最終促成氣候變化東京議定書成功簽訂,日本今年參加巴黎大會的減排承諾則略顯平庸。日本在提交聯合國的承諾中稱到2030年將從2013年水平上減排26%。日本稱該計劃“雄心勃勃”,但評論家則不以為然。日本綠色和平能源活動家表示,雖然這一目標比較平庸,安倍仍很難實現,因為其依賴昂貴、危險的核能的能源政策毫無助益。
作為基準年的2013年,日本是全球第五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到14.1億立方噸,達到歷史第二高值。與京都議定書的基準年1990相比,日本的減排目標僅為18%,而歐盟是40%。核難對日本能源政策造成了長期的影響。在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發生的4年半之后,日本仍在努力制定一套可信、可負擔的能源政策。日本向聯合國匯報稱,由于2011年核難,日本面臨著能源環境的巨大變化,在此之前核能為日本供應著近三分之一能源需求,而這還有望增加至一半。核難導致日本48個工作中的反應堆陸續關閉,根據修改的監管制度接受安全檢查。日本西南部仙臺核電廠的反應堆于8月重新上線,標志著近兩年來日本首次生產核能。其他20個核能再發電重啟也在計劃之中。在所有核反應堆停產期間,日本被迫進口大量天然氣、石油和煤炭。領導層相信日本必須減少對昂貴的化石燃料的依賴以提振經濟,履行其氣候變化承諾。
在日本最新公布的發電計劃中,貿易和產業部稱到2030年核能將占其能源組合的20-22%,可再生能源——大多為水利發電將占22-24%,液化石油氣占27%。煤炭占比將增加至26%,比福島危機之前的24%有所增加。發電行業占日本溫室氣體排放的40%,通過建設下一代化石燃料廠,日本有望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00萬噸。最近環境部反對用即將于2023年進入商用的火力發電廠代替老的燃油發電廠,因為這樣不會減排,而會每年增加700萬二氧化碳排放。
俄羅斯——政治和商業環境使減排很難實現
作為以冰點溫度著稱的國家,全球變暖的概念在這里經常是一笑而過。雖然俄羅斯許多政治精英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目前的經濟不景氣和傳統的短期經濟思維意味著政治層面以減排為先不太可能。
由于西方的制裁和油價下跌,2014年俄羅斯經濟處于下行,溫室氣體排放也沒有增加。近年來,俄羅斯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速度比經濟增長速度慢,主要原因是自普京2000年擔任總統以來,其經濟已經從重工業和制造業向能源提煉和服務業轉變。
俄羅斯在向聯合國的匯報中承諾到2030年與1990相比減排25-33%。專家稱,這一承諾遠比政治家和商業認真對待情況下可實現的低,但是俄羅斯的政治和商業環境使其不可能實現。世界自然基金會稱,商業界不喜歡長期規劃,人民害怕投資,這種思維模式很難短期改變。
游客在濃霧中穿越紅場。濃霧由莫斯科中部的泥炭火引起
經濟不景氣壓縮了承諾。隨著油價下跌壓縮了非必要性花費,今年給予能效公司的補貼取消,轉為支持電網、世界杯和社會福利。然而,一項新規定要求俄羅斯企業匯報溫室氣體排放情況,提供污染者的信息,該措施被俄羅斯產業家聯盟強烈反對但仍得以通過。
俄羅斯變暖的速度比全球其他地區都快。俄羅斯氣象部門的報告發現,過去一個世紀,俄羅斯平均氣溫上升了1.3攝氏度,而全球平均上升0.8攝氏度。但是北部冰雪地區的擴大導致許多人認為全球變暖只是玩笑。而在認真研究這一問題的人群中,有一種共識是全球變短會產生很大影響,但是可能不會在中期發生,意味著未來這將是時不時出現的問題。
澳大利亞——國內政策并沒有為達標留下多少機會
澳大利亞最新的承諾被認為是“軟弱”的。其2013年的減排目標,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而言較低。但是現在最值得審視的便是,作為新的首相,馬爾科姆?特恩布爾,是否可以廣泛地推進政策。而這些政策卻被廣泛的認為是難以落實的。
澳大利亞前首相托尼?艾伯特曾宣布,澳大利亞到2030年將較2005年減少26%-28%的碳排放量。馬爾科姆?特恩布爾表示支持該承諾。
前首相艾伯特認為,減少排放要與經濟增長相適應,不能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損害經濟。同時,針對碳出口而造成的全球氣候行動所帶來的更高的成本,也應該被納入考量的范圍。艾伯特如此評論澳大利亞的目標:“比日本要好,幾乎和新西蘭差不多好,大抵相當于加拿大,比歐洲略低一點點。和美國幾乎一樣。遠遠比韓國要好。當然,相較于中國,更會是難以想象的好。”
但這一承諾遭到了澳大利亞國內很多組織的反對聲音。澳大利亞獨立政府咨詢組織——氣候變化局(ClimateChangeAuthority,CCA)則如此評論:“該目標將澳大利亞至于或接近于我們自己總是對比的幾個國家中墊底位置。”該組織曾建議一個更加深層次的減排目標——到2030年較2000年下降45%到63%之間。
氣候協會智庫認為,該目標并不是科學上可信的,并且稱其為“可憐的不足”。因為,在全球限制溫室氣體以期實現2攝氏度(該目標是澳大利亞政府能夠接受的)控制目標這個前提下,該承諾并不能公平地代表澳大利亞應該承擔的份額。但是現在的焦點在于新首相特恩布爾能否改變澳大利益的氣候政策,即使商界代表和環保組織認為要達到預期目標機會渺茫。
氣候政策是澳大利亞政治中諸多最具爭議問題中的一個。當保守派在2009年處于反對黨時,由于支持工黨政府的經濟體系排放交易計劃,特恩布爾失去了自由派的領導位置。
艾伯特從特恩布爾手中奪回自由黨領導位置,并且繼續贏得了2013年聯邦大選。艾伯特在大選獲勝后,政府第一個試通過的法案就是撤銷排放交易計劃,該計劃最后在綠黨的支持下,由工黨在立法程序上通過。
艾伯特政府也試圖大幅度減少澳大利亞對新能源支持的目標,并且取締一些對新能源商業化和資金支持為目標的機構。艾伯特和一些關鍵部長們認為,風力渦輪機“完全是粗魯并且很丑”的,并承諾任命一個特別專員調查因風電場所造成的健康影響而產生的控訴。
特恩布爾被迫要求向保守黨承若,他不會重新考慮這一觀點,并堅持政府所謂的“直接行動氣候計劃”,為了溫室氣體減排撥款25億美元。他可以從其他方面來改變政策,包括對最大的工業排放者設定“最低底線”。
艾伯特曾經描述購買國際碳指標為類似于“送錢給狡猾的赤道幾內亞和哈薩克斯坦碳農”。但在審查了澳大利亞2017-2018年政策后宣布新目標時,艾伯特并沒有阻止允許離岸許可。特恩布爾可以提出他們被融入其中的要求。
工黨反對派并沒有透露出2020年后會支持什么樣的碳排放減排目標,但是環境發言人馬克巴特勒曾說政府的目標還不夠高。工黨已經許諾,倘若2017年大選中勝出,將重啟一個排放交易計劃。
澳大利亞政府模擬了其2030年的經濟成本。結果顯示出26%的減排目標,將會在2030年削減澳大利亞GDP的0.2%-0.3%。但是同樣的模型也發現——基于相同的假設前提,倘若減排目標是35%,將會削減0.3%-0.5%,倘若減排目標時45%,則會削減整個GDP總量的0.5%-0.7%。
印度尼西亞——不夠明確,未能解決濫砍濫伐
印尼由于其到2030年碳排放量比當前預測減少29%的承諾而受到批評,因為該承諾無法充分解決大規模森林和沼澤流失引起的大量碳排放。
印尼是碳排放量第六大國和人口第四大國,數以百萬計的人生活在經歷著快速城市化的低洼地區。這個國家也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干旱和公眾日益關注的森林火災。
印尼重申其承諾,依靠國際上的支持,將減排目標從29%增加至41%。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的發電占比至少23%,將比目前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增加四倍。
承諾聲明,印尼將通過“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空間規劃,森林可持續管理”達到減排目標,包括“社會林業項目,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改善農業和漁業生產效率,節約能源,推廣清潔和可再生的功能能源,廢物管理”。
但是印度尼西亞綠色和平組織說,這些“只是甜蜜的空話”,沒有充分考慮到公眾焦慮的越來越多的森林和沼澤火災,這很容易造成呼吸道疾病。政府預測,溫室氣體排放量的63%是森林和沼澤地火災和土地用途變化引起的,但也有人說這個比例高達80%。
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公開氣候網環境智庫方面的主管泰倫?弗蘭森說,對于這個問題,“看到政府給予重任是令人鼓舞的”。但她補充說,支持這個政策可能會面臨“巨大的挑戰”,承諾的措施“比我們希望看到的要模糊一點”。
草案中關于可持續管理和保護12.7公頃森林的目標在最終承諾中被刪除,并沒有給出其他量化的承諾。
印度尼西亞綠色和平組織政治活動家YuyunIndradi說:“當前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的陰霾使人們意識到他們正處于水深火熱中。如果政府不采取更多行動來解決濫砍濫伐的問題,他們將遭受更多的痛苦。在承諾中沒有明確解釋利用什么樣的活動或項目實現減少森林火災和霧霾的目標”。
責任編輯:付鵬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