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過去幾年的“寒冬”,光伏行業正開始緩和并趨于成熟,雖然相較前兩年“哀鴻遍野”的狀況有所改善,但今年以來“關門大吉”的仍大有人在,而且其中不乏知名公司,比如11月底申請債權人保護(creditorprotection)的西班牙可再生能源巨頭阿文戈亞(Abengoa)。
2015年,除了在太陽能領域頗有建樹的阿文戈亞,還有6家光伏及其相關產業的公司淡出了眾人視線,另有2家處于瀕死的“茍延殘喘”階段。當前,不管是在太陽能行業大展拳腳還是垂死掙扎的公司,都應將其視為警示。
“陣亡”的6家公司分別是英國太陽能微型逆變器產品供應商Enecsys,這家誕生于英國劍橋大學的初創公司分別于2009年、2011年成功募資,成為當時頗受矚目的歐洲清潔能源新貴,但時至今日卻已面臨破產清算的結局,位于美國加州和中國臺灣的分支即將完成清盤出售。
屢次打破硒化銅銦鎵(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轉換率紀錄的中國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于8月宣布關閉CIGS薄膜產線并結束太陽能部門的營運工作。事實上,對該公司而言,規模量產是“保命”的重點,但經過6年努力仍未能走出一套穩定獲利的模式,因此盡管仍將太陽能視為重要的綠色電力來源并認可太陽能組件制造是一個健全且持續發展的產業,但仍然難逃離開的結局。
全球首家使用移動式機器人動態運營太陽能發電廠的公司QBotix也位列破產行列,這家起家于硅谷的公司,一直試圖通過創新方式降低雙軸定日設備成本,包括打造軌道上的機器人來調整太陽能電池面板角度,從而節省至少20%的成本。但目前單軸定日設備本就極為便宜且構造簡單,加上技術進步使成本下降速度更快,QBotix的“獨辟蹊徑”未能對上光伏業的“胃口”。
過去幾年“黯然關門”的光伏商大多來自光伏大國德國,目前該國正常開張的太陽能公司所剩無幾,而幸存者之一的晶矽光伏組件制造商Solar-Fabrik仍然走上了前輩的老路。2月,Solar-Fabrik以流動資產問題向弗萊堡當地法院申請自主管理破產程序。
雖然一再強調并未過度陷入負債泥潭,但其資金鏈卻早已面臨險境,為提高競爭力,該公司正精簡員工規模以降低生產成本,然資不抵債的現狀卻難挽頹勢。
去年列為觀察對象的法國聚光式太陽能電池制造商Soitec最終不支倒地,退出太陽能歷史的舞臺。Soitec的業務核心是多接面高度聚光的聚光式太陽能電池技術,但該技術實際應用中規模相當小,去年6月在競爭美國能源部2500萬美元保證貸款時落敗于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后者的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產品比Soitec的產品更便宜、技術更成熟且低風險。之后,受新客戶告吹、資產出售協議破裂等一系列打擊,最終將Soitec推上了不歸路。
下一個無奈關門的是美國先進的拋物面鏡槽式太陽能集熱系統的設計商和制造商SkyFuel,這類太陽能集熱系統在市場上競爭力越來越受限,因此迫使SkyFuel尋找“金主”。8月,中國武漢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麾下美國子公司Harvest International New Energy以400萬美元全資收購SkyFuel,后者仍可以保持美國公司的身份,繼續進行尖端太陽能發電技術的創新與研發。
陽光凱迪計劃利用Sky Fuel先進的集熱系統技術來進入聚光太陽能發電市場,主要開拓混合發電系統、海水淡化和工業熱利用方面的業務。
值得關注的是,登上觀察名單的兩家公司均來自美國,一家是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和系統供應商Spire Corporation,成立于1969年的Spire是集開發、設計、制造和銷售于一身太陽能公司,10月底宣布因資金不足將停止所有非必要的營運活動,必要時可能出售公司或部分資產;
另一家是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商Andalay Solar,該公司目前股價已經淪落到每股僅0.0011美元,幾乎趨近于零,“還能撐多久”的憂慮讓人不勝唏噓。
責任編輯:付鵬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