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兩個走核燃料閉式循環路線的核電大國,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國與法國在核能領域由“師徒”變為“伙伴”。如今,雙方合作從核電拓展到了以乏燃料后處理為核心的循環后端領域,而且將日趨緊密。
11月4日—5日,由中國核學會和法國阿海琺集團主辦的“第二屆中法核燃料循環后端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以“共同打造先進的后端產業”主題,研討會主要圍繞核能的作用、核燃料閉式循環策略與展望、后處理再循環項目選址與公眾接受、后端產業方案設想與經濟分析、核運輸及退役與廢物處理等內容展開交流討論。
就在11月2日,在中法兩國領導人見證下,中核集團分別與阿海琺和法國電力集團簽署了《關于資產和產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以及《關于中法國家聯合聲明的實施計劃》。其中,中法共建800噸后處理大廠、以及中核集團有可能參股重組后的阿海琺集團,在此次研討會上備受關注。
中核集團11月2日發布的公開信息顯示,中核集團與阿海琺將探討其參股重組后阿海琺集團的可能性以及在核燃料循環全產業鏈的全面合作,合作領域涵蓋了鈾、前端、再循環、物流和退役等。此外,其與法國電力將聯合打造全球核能供應鏈和物流平臺,同時深化雙方在核電站安全、運行與維護、工程與研發等領域合作,目的在于在全球范圍內出口中大型反應堆。
阿海琺集團亞太區總裁歐道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阿海琺在過去一段時間面臨了財務困境,正通過內部和外部兩種途徑解決該問題。第一種方式就是實施績效提升計劃,并在諸如美國或歐洲這些市場不旺的地區,通過裁員等運營流程以節約支出和成本。第二種方式就是在外部,進行重組并引進注資,并重新把集團的業務核心聚焦到核燃料循環上。”
歐道博透露,阿海琺將向法國電力公司出售其反應堆及核服務業務的大部分份額,該業務包括了阿海琺的核燃料組件生產等。法國電力公司就核電業務的支付資金將用于新阿海琺的核心業務,新阿海琺的核心業務將聚焦核產業鏈的前端和后端,即鈾礦業、鈾轉化和濃縮,以及乏燃料的物流、后處理、核設施的退役管理等。
“重組后的新阿海琺會放開小部分股權,引入合作伙伴。”歐道博稱,“中核集團的進入,將使雙方開展更為全面和深入的合作。”
在法國政府層面,總統奧朗德也公開表示,希望中方能夠參股重組后的阿海琺。
參股阿海琺可期,而800噸核循環項目正走向現實。
記者此前從中核集團旗下中核瑞能科技有限公司獲悉,該項目計劃2020年開工,2030年左右建成,建成后我國將形成商用的大規模核循環能力。
歐道博向記者表示, 800噸乏燃料循環項目上,技術性談判已經結束,目前正進行合同商務談判。就外界關注的項目投資問題,歐道博表示,雙方從項目的整體經濟性上達成了一致。
“中國后處理產業發展到了舉棋落子的時刻。”中核瑞能總經理助理、中法核循環項目中方技術總主談田寶柱在研討會上表示。
據田寶柱介紹,雙方技術談判階段主要落實了項目的基礎數據、確認了主要經濟技術指標、明確了各個供貨包供貨范圍及責任分工,并制定了各個項目要素管理。
信息顯示,中法核循環項目參照法國阿格核循環廠,由中核集團負責建設,阿海琺集團承擔總體技術責任。項目占地3平方公里,由國家專項基金投資,總投資規模巨大,超過千億。項目建成后每年處理800噸的國內核電站乏燃料,建設的乏燃料離堆貯存中心,一期貯存能力為3000噸,對核電站卸出的燃料進行大規模貯存與后期管理。而且,高放廢液的玻璃固化可實現高放廢物長期管理的固有安全。
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就確定了“發展核電必須相應發展就后處理”的政策方針,并明確與“壓水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相匹配的“閉式循環”技術路線。
“核燃料后端處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科研、研究平臺建設、工程建設等方面,具有技術復雜,投資規模大、專業領域廣等特點。”國家原子能機構國際合作司司長黃瑋表示,“法國擁有成熟的、完整的后處理技術體系,商用后處理廠運行良好,且積累了豐富的設計、建設和運行經驗,值得中方學習借鑒。”
黃瑋介紹說,中法自2008年便開始啟動核循環大廠項目談判。目前,雙方政府間合作協定談判已近尾聲,雙方企業已完成技術談判,正式進入商務合同談判階段。
今年6月,中法簽署了《中國核循環項目意向性聲明》,重申了兩國政府對項目的支持。而此前,兩國先后簽署了《中國核循環項目合作聯合工作組的實施協議》、《中國核循環合作聯合工作組報告》,以及《中國核循環項目聯合聲明》。
責任編輯:謝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