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來,鞍鋼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力轉變發展方式,通過自主創新,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加大余熱余壓利用力度,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探索建設引領世界鋼鐵工業發展的綠色樣板工廠模式,努力實現從傳統制造向低碳綠色制造的轉變,開展與國內外領先企業對標挖潛和技術創新,節能減排取得了明顯成效。日前,在國務院國資委召開的中央企業節能減排工作會上,鞍鋼被授予"十一五"中央企業節能減排優秀企業稱號。這個榮譽,是國家對鞍鋼堅持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的肯定,是對鞍鋼"十一五"以來節能減排工作的嘉獎。
“十一五”以來,鞍鋼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充分利用市場的資金和技術資源,不斷探索節能減排創新機制和經營模式,通過精做節能減排“算術題”,“十一五”期間,噸鋼綜合能耗下降154千克標準煤,累計節能334萬噸標準煤;噸鋼耗新水下降3.84立方米,降低幅度47.2%;二氧化硫和COD等污染物排放均完成國務院國資委下達的目標,成為鋼鐵行業追求低碳生產的先行者。
減法:從源頭上減少“黑色”污染
鋼鐵行業是能耗和污染大戶,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行業。
已有百年生產歷史的鞍鋼,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早在1998年初就提出建設"綠色鞍鋼"的目標, 2004年率先在中央企業中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企業, 2006年參加國家"千家企業節能行動",鄭重承諾在"十一五"期間節能200萬噸標準煤。
實現低碳生產,落后的工藝、技術、設備是最大的制約因素。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鞍鋼,一度面臨同樣的問題,設備陳舊、工藝落后,導致能耗高、污染重、市場競爭力差,企業幾乎陷入絕境。
2006年起,鞍鋼在“九五”以來大規模技術改造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的步伐。“十一五”期間先后淘汰7座1000立方米左右高爐、9座落后小焦爐、12套90平方米燒結機和熱燒結工藝,代之以節能環保的大高爐、大焦爐、大燒結設備,從源頭上改變了鋼鐵生產高耗能、高污染的局面,為鞍鋼調整生產工藝、提升產品檔次提供了有力支撐。
“十一五”以來,鞍鋼圍繞“清潔、綠色、低碳”的發展內涵,積極探索引領世界鋼鐵工業發展的綠色樣板工廠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高污染、高消耗的傳統生產流程。
2006年,鞍鋼在鞍山本部建成了現代化、短流程、節能環保型的西部新區。西部新區從高爐出鐵到轉爐煉鋼實現了緊湊式連接,煉鋼、連鑄和熱軋形成短流程工藝,各項節能環保指標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2008年,鞍鋼在渤海灣建成了引領鋼鐵工業發展的綠色樣板工廠--鲅魚圈新區。鲅魚圈新區采用了世界先進的緊湊型、臺階式布置和大型化、短流程工藝,有效地實現了節能環保。高爐入爐焦比和燃料比、噸鋼綜合能耗、噸鋼耗新水等重要的能耗指標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把鋼廠副產品(渣、塵泥、除塵灰)資源化,全部實現回收利用。開發應用了鞍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茵巴加小沖渣技術,建成國內第一條鋼渣熱悶處理生產線,鋼渣得到資源化利用,實現了 “零排放”。水循環率達到98.3%,二次能源(含煤氣發電、TRT發電、干熄焦發電、余熱蒸汽發電等)發電占用電量的61%.大力開發利用綠色新能源,在國內鋼鐵企業率先同時實施風能發電、太陽能利用和海水淡化技術,成為冶金企業利用清潔能源的“示范工程”,開創了鋼鐵工業利用可再生資源發展的新模式。
加法:為生產注入"綠色"能量
對于一家老企業來說,改造落后設備、工藝帶來的節能效果十分明顯,但要真正做到低碳生產,還需要更高層次節能手段的利用,“循環經濟”的理念逐漸進入鞍鋼人的視野。鞍鋼注重將生產過程中的“三廢”資源循環利用,為企業生產注入“綠色新能量”。
過去,鞍鋼大量高爐煤氣、冷卻用水、煉鐵廢渣等都白白扔掉,近年來通過建成轉爐煤氣柜、高爐煤氣柜等,增強煉鐵、煉鋼煤氣的收集利用能力。鞍鋼還利用余熱余壓發電技術,新建高爐煤氣壓差發電、焦爐干熄焦余壓發電等裝置,其中,2007年建成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300MW、150MW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機組,年可節能12.4萬噸標準煤。
通過開發利用二次能源,鞍鋼自供電已達50%以上,每年為企業節省了巨額電力外購的費用;煉鋼過程中回收利用的能源總量,折算后大于所消耗掉的能源量,成功實現“負能煉鋼”;在鋼產量穩步上升的前提下,企業消耗新水的總量反而下降,實現了“增鋼減水”的跨越。
去年,鞍鋼在對企業各工藝、裝備進行全面分析并與同行業先進企業對標的基礎上,確定了煉焦煤煤調濕(CMC)、轉爐余熱蒸汽發電、燒結機余熱發電、富余煤氣高效利用、蓄熱式改造、電機節能、綠色照明、太陽能熱利用、風力發電等100多項節能項目,總投資9.2億元,可實現節能25萬噸標準煤/年。目前,以上項目全部完成了方案論證和設計,燒結機余熱發電、富余煤氣高效利用、電機節能、綠色照明等項目已開始實施。
新思路:能源管理與時俱進
日前,鞍鋼鲅魚圈鋼鐵新區高爐排煤風機變頻改造項目成功投入運營,節電率達到47.1%,預計4臺變頻風機每年可節電1188.8萬度,年節能折合標準煤3882噸。此改造項目是鞍鋼首個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完成的節能工程。
現在,鞍鋼已形成一套較為健全的節能機制。于2007年建成能源管控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能源系統的管理水平。2008年2月,鞍鋼與歐洲碳基金簽訂二氧化碳減排量交易協議,交易二氧化碳1300萬噸排放量,取得收益 1.5億歐元,邁出了參與節能減排國際合作的步伐。進入”十二五”開局之年,鞍鋼進一步提出”實施綠色發展模式,加強節能減排,開創低碳、綠色發展新局面”的戰略目標,制定并實施《鞍山鋼鐵集團公司合同能源管理暫行辦法》,組建鞍鋼節能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把節能減排目標和責任落實到各級單位的戰略績效考評體系,把開展合同能源管理和清潔生產作為推進綠色發展模式的一項重要工作。首批12項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已進入立項實施階段,投入運行后可實現年降耗增效4500萬元,平均2年可收回投資。
鞍鋼節能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投資480萬元,在股份鲅魚圈分公司煉鐵部建設的4臺排煤風機變頻改造項目,自今年3月投入運行以來,運行平穩,在同樣工況下,運行電流由53安培降低到21安培,節電率47.1﹪,一年可實現節電增效520萬元。在實現節能的同時,操作運行上實現了自動數字化操控,電機工作溫度由70℃-80℃減低到30℃-40℃,風機運行振幅和噪音降低31.8﹪,電機、風機、管道、閥門等設備設施故障率大幅降低,運行周期顯著改善。
鞍鋼注重創新節能減排管理模式,向國外先進企業學習并與之進行交流合作,掌握節能減排新趨勢、新變化,制訂下發了《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能效達標評審管理辦法》和《鞍山鋼鐵集團公司關于開展能效對標活動的通知》,實施了開展能效對標和能效達標管理評審工作。各單位制定目標和計劃,落實責任和措施,把能效對標和能效達標管理評審列入年度工作計劃,提高能效管理水平和績效。鞍鋼將在節能減排和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繼續作表率,在綠色制造這條陽光大道上越走越遠。
鞍鋼發揮集中招標優勢降低物資采購成本
面對當前鋼鐵生產經營的嚴峻形勢,鞍鋼集團物資采購招標中心充分發揮集中招標優勢,制定實施切合企業實際的招標采購策略,有效降低了采購成本。今年1月至5月,累計完成招標金額17.4億元,節約資金1.5億元,節資率為8.6%.
招標委托方案的科學合理是成功招標、有效降低采購成本的關鍵。為此,該中心嚴格把好招標委托方案審核關,在受理每一筆招標委托方案時,嚴格審查供應商的數量、資質條件等,對參標供應商數量過少、推薦供應商組合固定不變、企業規模不在同一檔次等缺乏競爭力的委托方案和存在排斥潛在供應商的不合理委托方案堅決予以退回。1-5月份,該中心累計退回競爭不充分、不合理的招標委托計劃14筆,總金額4068萬元。對于重大設備邀請招標項目,該中心要求委托方與供應商先簽訂技術協議,再投商務標;對于大宗原燃材料招標項目要求必須有明確的采購標準,制定標底,再投商務標,為科學評標定價打下基礎;對小額度招標項目,要求委托方打包整合招標或采用其他更經濟方式采購,以降低采購成本。
為實現招標采購物資性價比最優、成本總量最小的目標,該中心對每個招標項目都采取了委托方制定標底或預測價、業務人員調研當前市場價格走勢、設備評標查詢歷史中標價或第三方詢價等方式,確定采購物資的合理價格范圍。評標時,該中心堅持按標底下線及業務人員預測價格下線談價,對達不到預期價格的項目進一步實施商務談判,最大限度降低采購成本。在一次運輸帶招標項目中,該中心通過與供應商進一步協商談價,最終節約資金430余萬元。
為發揮集團公司集中招標的規模優勢和一體化協同效應,提高招標效率、降低采購成本,該中心制定了《鞍鋼物資采購招標中心招標整合管理流程》,對集團公司范圍內同類物資進行招標整合。如對股份公司、礦業公司、國貿公司3家單位的鋼材類季度招標進行了整合,邀請76家鋼材合格供應商參與競爭,使各個標段中標價格較市場價大幅降低,節約采購資金450萬元。目前,該中心對招標金額巨大的建材、雜品、水暖管件三大類物資的招標整合正在實施中,成功后將進一步降低采購成本。
該中心認真做好招投標各環節的監督管理,實現”陽光招標”。在投標環節,配備了接收傳真標書的專用傳真機,并指定專人管理;設置了各專業的投標箱,由標書管理員和招標業務員分別管理投標箱鑰匙,只有在雙方人員同時到場的情況下,才能打開投標箱進行開標,避免了單方違規操作。在評標環節,認真執行評標前評委書面承諾、評標中評委簽字制度,嚴格落實三級監督管理措施,并在評標室內安裝了錄音電話和手機信號屏蔽儀等設施,確保了評標過程的規范、保密。